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(wǎng)站--->媒介寶庫欄目--->媒體雜談-->詳細內容
2002敢問路在何方--尤小剛為電視節(jié)目市場把脈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2-2-9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近日,記者專門約見了具有敏銳的商業(yè)眼光和市場嗅覺的導演尤小剛,就2002年我國電視節(jié)目市場的走勢、所面臨的矛盾與困惑、光明與希望,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。
記者:有報道說,A-A新概念電視劇產業(yè)策略聯(lián)盟的全體成員去年12月中旬,與省電視臺、省會電視臺的相關人士,共同就2002年電視市場和節(jié)目制、播等問題進行了為期4天的理論與實際的研討,并且收到了明顯的成效。請你扼要地介紹一下研討會的情況,特別是電視媒體大整合以后,電視臺對節(jié)目的需求量發(fā)生了變化,電視劇制作單位將如何面對這一新的課題?
尤小剛:2002年的市場形勢對于電視劇制作單位還是蠻嚴峻的,喜憂參半。不管電視媒體怎樣整合,中國電視節(jié)目制作機構已經有了自己的規(guī)模和實力,而且也有了比較自覺的要求。整合以后,電視臺黃金時段節(jié)目的需求量將減少百分之三十。而“二檔劇”目前市場開發(fā)并不好,過去基本上被港臺劇占據(jù),內地制作的電視劇不可能賣太好的價錢。而真正能賣好價錢的是在省臺、市臺主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,需求量為2000多集,最多不超過3000集。
電視媒體整合前,無線、有線起碼四家,都有黃金檔,雖然購片價格不同,卻是有競爭的,而整合后的市場競爭態(tài)勢削弱了,這一客觀事實可能是調整期的需要,我們不便在改革沒有完畢以前提出更多的預測和看法,但我認為2002年的電視市場將因此減少活力。其實,從去年的四川電視節(jié)上就可以看出,貌似熱鬧,而成交狀況較上半年的北京電視周落差極大。當然,老百姓對電視劇的需求不會削弱,數(shù)量下來了,觀眾對電視劇的內容和制作質量的要求則更高了,這是整合的積極因素。所以,大家的共同看法是:減量保質。就題材的對應性和制作的質量而言,一定要一流。
你只有把最好的節(jié)目拿出來,才能保證跟電視臺合作的長期性和穩(wěn)定性。限價不是路子,開天價則會破壞市場。要用客觀標準來衡量,這樣對我們節(jié)目制作的質量是會有保障的,同時也跟國際慣例接軌了。當然,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,這是一個慎重、準備充分才可付諸實施的動作,起碼要提前十個月開始準備才能避免過去各種“劇場”因倉促上馬、后勁不足而中途受挫的局面。
此外,聯(lián)盟的各個成員大家都在積極地開拓海外市場,這與國家廣電總局整合的總體要求是一致的。由于我們這些年來電視劇制作質量的提高、內容的豐富,以及劇作結構和影像規(guī)律的把握,使我們的電視劇在海外華語市場上具有了很強的競爭能力。
按電視劇的客觀規(guī)律來組織生產、組織播出、確定價格,應當說是這次研討會所取得的最大成果。
-國外資本看好我國電視節(jié)目市場,國內制作機構面臨兩難:優(yōu)秀人才會被高價“收購”,節(jié)目審查標準過于功利?
記者:我國入世后,國外資本即將進入,電視劇制作單位不但要面對媒體調整的現(xiàn)實,而且還要面對外來的競爭,壓力會更大,困難會更多。我們在人才機制上,在節(jié)目的審查標準上,還有哪些難點和疏漏需要解決?
尤小剛:無疑,國外資本是看好了我國電視節(jié)目市場這一塊的,雖然我們不允許他們辦頻道,卻允許人家投資節(jié)目,這是內容。∷,國外那些符合規(guī)律的商業(yè)因素肯定要進入到你的節(jié)目內容里去。我們在意識形態(tài)和教化作用上的標準,到底如何來把握和設定?假如我們把標準定得過于功利化,既是審查者的功利,也有制作者的功利,那會很麻煩。用不著回避,如果我們有些掌握著節(jié)目審查權力的人不熟悉業(yè)務規(guī)律,他們感覺是問題的有可能恰恰是雞毛蒜皮,而對一部作品的思想影響力認識不清,那就會出問題。
電視劇是民族化的東西,所以,國外資本很注意對人才的“收購”,事實上,我們制作隊伍中的一些優(yōu)秀人才正在或將要被人家高價“挖”走,這就牽涉到了我們的制作結構。
我們現(xiàn)在的電視劇制作單位,要么是國家的,要么是私人的。私人的能夠被國家廣電總局承認進入“準入制度”的并不多,如何跟國外資本合作?而國有資產這一部分,由于對市場經濟的不敏感性,制作力和凝聚力正在進一步衰退。所以,國家應當高度重視關于市場的管理和調控問題,在滿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掌握這個分寸。
-古裝戲,去年“發(fā)燒”,今年“跳水”?
記者:盡管今年電視節(jié)目市場的形勢十分嚴峻,但電視劇的創(chuàng)作還是紅紅火火的,僅從演員方面獲得的信息,就知道目前有相當數(shù)量的電視劇集在拍。你不認為這也是一種繁榮嗎?
尤小剛:你是否考慮過這種所謂繁榮背后的危機?比如,研討會上大家就明顯地感覺到2002年古裝戲多了,電視臺對現(xiàn)在還在北京懷柔、江蘇無錫、浙江橫店等地拍攝的將近20部古裝戲表示了一個不知所措的態(tài)度。去年12月份上馬的古裝戲,很多在創(chuàng)作準備上是不足的,是受了去年6月北京電視周上古裝戲“發(fā)高燒”的影響。大家對這些古裝戲的“質”、特別是“量”都表示了擔憂。你想吧,20部,起碼500集,誰來銷納呢?我估計今年5月份的北京電視周,很有可能成為古裝戲的“滑鐵盧”。當然,也有比較好的,不是盲目上馬的,人們關注已久的,像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(4)、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(續(xù)集)、《射雕英雄傳》、《大唐情史》,還有我們“中北”將要在4月1日開機的《孝莊秘史》(《大玉兒》)。電視臺黃金檔一年播十幾部大型古裝戲足夠了,一下子有二十幾部怎么接受?這就給各制作單位提了醒兒,本來我們今年還要上《皇太子傳奇》,現(xiàn)在決定放到2003年以后再說了。
由于有了聯(lián)盟,信息互通,大家回去自己就可以很準確地對節(jié)目進行調整,這就從原來的自發(fā)狀態(tài)變成現(xiàn)在的自覺狀態(tài)。
-媒體缺乏市場點評機制,制作單位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沒有意識,演員片酬和制作費飛速上漲與電視臺狠命壓價,兩者的二律背反最后將造成制作上的大滑坡?
記者:有人認為,不管市場如何,只要抓住了頻道就抓住了“咽喉”,你怎么看?
尤小剛:這不是最根本的,如果不能搞活市場,暫時抓住了“咽喉”又有什么用呢?由于整合,各家電視臺還在忙于內部的調整,目前還沒有想到外部的發(fā)展問題。而電視劇跟電視頻道、版面的調整完全不一樣,電視劇一定是一年以前策劃和創(chuàng)作的,到今天才可以顯現(xiàn)出來,如果你不重視的話,明年則會有很大的惡果。再加上我們的媒體缺乏市場的點評機制,沒有把這些問題亮出來給大家看,因此包括很多不在核心內的非聯(lián)盟單位,還可能根本沒意識到市場是何等嚴峻,還在接著往里跳,演員的片酬和制作費還在飛速上漲,電視臺狠命壓價,這兩者的二律背反最后肯定要造成制作上的大滑坡,這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情。媒體應當把這些情況擺出來,告訴從業(yè)人員想一想自己應當怎樣處理了。到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出來,演員的價格不低就“凍”,你不隨行就市,你就沒有戲上。如果沒有1994年、1995年電視節(jié)目市場的大發(fā)展,哪有那么多明星蹦出來?要是沒有1998年的第二次高潮,哪來的《還珠格格》這撥明星呀!如果機制不好,它所牽扯的是表演、導演、制片、節(jié)目公司、電視臺、播出收視率、影響力、人才培養(yǎng)等一系列的問題。所以,中國的電視業(yè)不能不研究電視節(jié)目發(fā)展的自身規(guī)律。而節(jié)目市場的構成是跟人才、理念、頻道資源配置緊緊連在一起的,如果做不好,我們就真的把機會讓給了別人。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戰(zhàn)船鎖起來,讓人家火燒八百里連營,給外來資本借了東風。木船鎖起來叫航空母艦嗎?做大就一定做強嗎?只有先進的理念、靈活的機制、有效的團隊,這才能做大做強!改革的深化追求的是化學反應,而不只是物理效果。
-《康熙王朝》可以作為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戲劇化的標準——歷史劇的標準來看待?
記者:就具體創(chuàng)作而言,應當說去年是電視劇大豐收的一年,有很多成功的范例。你認為哪些是最值得吸收和借鑒的?
尤小剛:去年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,無論現(xiàn)實題材、古裝題材,還是歷史題材,都有佳績。針砭現(xiàn)實的有《大雪無痕》、《紅色康乃馨》、《黑冰》、《黑洞》、《警戒線》等,觀眾反響強烈;古裝戲有《大宅門》、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、《笑傲江湖》等,《笑傲江湖》別看你對它有多少不滿意,高收視卻是事實;歷史劇最火爆的我認為是《康熙王朝》,史學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看法,但老百姓叫好,在香港、臺灣也很受歡迎。這不僅表明央視在電視劇的市場化上大大邁進了一步,而且也透露出一個很重要的跡象,我們的編劇們已經開始熟悉電視劇應當怎樣寫了。
《康熙王朝》是一個歷史故事,不是歷史,在情節(jié)的吸引性上,有相當大的戲劇性改造,并且非常成功。史學家稱《康熙王朝》有硬傷,我說那是史學家的硬傷,他們太把一部戲當成歷史來看待了。《康熙王朝》很多地方都進行了戲劇化調整,這是很聰明的做法。如果不進行戲劇化改造,說實話,莎士比亞哪一部戲都不能成立,要是讓史學家來考證的話,莎士比亞是一個天生的“戲說大家”。歷史劇一定是正說而有戲劇性,要是歷史都跟故事似的,具有極強的戲劇性,那還叫歷史嗎?歷史劇有戲劇性不能說就是戲說,《戲說乾隆》是戲說,因為那根本就不是乾隆,乾隆只是一個符號,是抓過乾隆的名字按上去的,它不是歷史,是信馬由韁、任意亂說,但好玩兒。這樣的戲可不可以有?可以。否則,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就不存在了,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也不存在了。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里的康熙跟《康熙王朝》里的康熙是兩回事,《康熙王朝》里的康熙是戲劇化了的歷史人物,而《康熙微服私訪》里的康熙只是一個戲劇化了的符號,不叫康熙叫王熙也成。所以,它不用拘泥于歷史。而人物戲劇化了的歷史劇則不能脫離大的歷史框架,應當說《康熙王朝》比較好地把握了這樣一個創(chuàng)作尺度,某種程度上,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戲劇化的標準——歷史劇的標準來看待。《康熙王朝》的成功,它的重要意義更在于觀眾承認了這樣一個分寸和尺度。(張維國)
(圖:尤小剛與鄔倩倩夫婦)